En

人民日报:关注自主工业软件,安世亚太谈仿真自主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 / 09 / 09

近日,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人民网强国新闻刊发了系列报道文章,聚焦我国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本系列报道《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北京市综合仿真实验室主任田锋等工业软件行业专家,为中国自主工业软件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采访报道,主要围绕两个大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一是自主工业软件发展存在的短板;二是自主工业软件如何走出困局真正发展起来。


为此,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北京市综合仿真实验室主任田锋主要从自主仿真软件研发的障碍与机会、自主仿真软件发展的策略,以及通过赋能手段完成自主化替换展开回答。以下文字结合人民日报的采访,以及田锋先生的专栏文章,提炼了他对中国自主仿真软件发展关健的思考。


“中国自主仿真是被噎死的”


“有些自主工业软件不是卡脖子死的,而是被噎死的。”田锋表示,总体上,过去30年我国自主仿真软件水平,与国际大牌软件差距在拉大,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对手,用户缺乏耐心。加之,仿真软件的开发成本巨大,国际大的仿真软件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当前中国公司是不可能承受的。即使自主仿真软件性能接近国外软件,用户也意识到支持国产软件的重要性,但考虑到切换成本等因素,替换意愿也不高。


而知识产权保护弱,使得获得国际顶级软件的成本可以为零。软件复制无成本、功能不降低、质量不下降。田锋表示,如果不尊重知识产权,用户有可能以零成本获得质量高、功能强的产品,严重挤压了自主软件的生存空间。近些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逐渐改善,但希望力度再大些,自主工业软件产业已经等不起了。


“没有商业路线的成功,就没有自主仿真的成功”


田锋表示,在市场上,国内一些软件企业希望以定制化服务为切入口,来提高自主仿真软件份额水平。然而,国内企业能花钱买成套软件,却极少买软件服务。这条商业路线同样面临重重阻碍。


“ 没有商业成功路线,就没有技术成功路线”。田锋表示,中国仿真的成功不是由技术和产品单方面决定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格局之下,商业的成功比技术的成功难度更大。自主仿真软件能不能成功的终极标准是:你能不能在用户业务环节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重要地位,在舶来品遍地的中国企业,中国自主仿真的成功标志就是:成功遏制舶来品,甚至大批量地替换舶来品。对此,他认为,可以通过赋能企业仿真,利用仿真赋能体系方法论,发动全国的服务力量为企业普遍赋能,通过解决中国企业仿真应用实效不高的问题,逐步实现自主软件的替换。


田锋表示,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对国外仿真软件的使用水平还不算太高,依赖性不强,利用咨询服务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可以促进中国自主仿真软件替换国外软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策略,特别是中国自主仿真软件企业优势就在于拥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安世亚太公司就把“赋能开道”作为自主仿真软件市场开拓的基本策略。所以,他呼吁,应该允许企业大幅度提高使用国拨经费采购咨询服务的比例。过去国拨经费只能用于购买软件,基本不能购买服务。


另外,中国企业已被各种仿真软件洗礼,特别是这些软件中不乏市场占领率高、应用体验较好的仿真软件。面对这种接近成熟的红海市场,一款认知度不高的新软件在此发声无疑困难重重,如果想有所作为必须有一定出其不意之处。田锋建议可以采取基础软件免费,高级模块或专业模块收费的策略,利用免费的基础软件获得用户群,培养出使用习惯后,对于深层应用需求,高级或专业模块的有偿提供便水到渠成。同时,田锋提出“云化普及“思路,通过仿真云生态将中国全社会仿真力量整合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社会服务力量打通服务瓶颈,降低中小企业仿真应用门槛。